《海角七號》分析,多角重鹹劇情促成人人下達「一定要看」的指令(中)
文/ Mr.6 劉威麟
http://mr6.cc/?p=2245
曾經有本書叫《Eat, Pray, Love》,作者是一位事業成功、婚姻不錯的女記者Elizabeth Gilbert,有天發現她自己坐在浴室地上哭泣,於是決定,貿然離開了令人羨慕的工作、和老公離婚,丟下一切,搬到義大利、印度和巴里島,度過一年時間,思考她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。
周末看到另一位英國記者寫了一篇報導,分析這本書是怎麼賣到幾百萬本的暢銷的,她說,買書前的周末,同時收到了三位女性朋友給她下達「一定要買」的指令。
「一定……要買這本書!」
為何要買?
「因為…這本書實在寫得太棒了!實在太棒了!」
剛好,這好像也是《海角七號》「表面上」爆紅的主要原因。
上周寫一篇《海角七號》網路行銷分析,的確,在還沒看電影就先寫那篇實在很風險,我只是看到該片票房呈現極強的後勁,許多人對他們的朋友下達「一定要看」的指令,在網路上直接推薦,在私下也在推薦。
但,我覺得奇怪的是,我又不是今年才開始看電影。從以前到現在,好看的電影很多啊,好看又大賣座的電影也很多啊。從《鐵達尼號》,到《無間道》,甚至你說最近的《色戒》、《不能說的秘密》還有到《變形金剛》,大家都說好看、好看、好看,但,從來沒有出現過像《海角七號》的熱潮?
這周末,我們來到這間熟悉的電影院,曾在此看過不知多少部電影,包括剛剛說的每一部片,但只有這次,看到群眾擠滿了廳外廳內所有空間,好像大暴動!此戲院最大的廳全部是座無虛席,電影剛開始一些好笑處,便笑聲震天,要幾乎摀起耳朵了。
有趣的是,我們之所以會進電影院的「臨門一腳」,是來自「老年組」──有一對老夫妻朋友對我們下達「一定要看」的指令。我們在電影院看看左邊看看右邊,也會發現許多已經不是年輕人,而是扶老攜幼的爸爸媽媽、他們年幼的子女們以及阿公阿媽。另外聽說,許久未走入電影院的中年夫妻再次走入電影院,竟是因為他們念初中小孩說「一定要去看」;而他們念初中的小孩,很有可能是也是被他的同班同學下達「一定要看」的指令。
是什麼樣的電影,會讓初中生、老公公、大學生、同事、同學……所有各式各樣的人都說「好看,一定要去看」?
重要的是,推薦我們「一定要看」的這對老夫妻他們說的理由是,《海角七號》很貼近生活。這位導演,「很會說平民的故事。」而我看完了以後,對照吸引我來電影院的這些「口碑」,不禁更想到「集頭內爆」的理論。這部電影不只是很會說平民的故事,它也很懂平民觀眾的想法。
平民觀眾的想法就是──「各有各的想法」。要集中在一起,不容易,但是分頭擊破,再集合在一起?
看完《海角七號》,我是有看到導演刻意去找尋小民生活的那一面,中間穿插像是警察的故事、三個孩子的媽的故事,但,我卻也認為片中顯然髒話過多,且主角呈現一種憤怒與耍酷已經超過劇情需求,我不確定這是否就是台片已經無法脫離的風格,但這並不符合台灣民情呢。
但是,中間出現的幾段當年那個日本老師訴說的故事,只是山啊、海啊,但那情書,配合鋼琴與小提琴的協奏,歷史的巨大重量整個壓在上面,螢幕這麼大,這煽情的音樂整個往觀眾臉上襲來,相信就像被釘在椅子上,看著那海風與搖晃的船隻,我竟然喘不過氣。電影規畫是讓這年代久遠的情書,與現代的劇情穿插演出,每當那音樂響起,我便正襟危坐。
可惜的是,一段之後,回到現代,方才的嘎然中止,情感上大起落就算了,看到最後,這個「落」並沒有「找回來」。我認為這部片其實可以更好的,它已經建構在一個大格局的故事上,有歷史的深度,有禁忌的愛情,有人事已非的遺憾,還有現代人秘密的懸疑感…它不一定要悲劇,但或許還可以多放一點心在這條已經很強的故事線上?我一邊看一邊覺得,《海角七號》雖為自己鋪了一條很棒的線,最後卻愈演愈像在演《馬拉桑樂團》;它佈了懸疑「海角七號」住址,從林曉培那邊開始,卻沒有將劇情拉回到其中複雜的任何一個主角,一點也沒有打破懸疑的痛快感,而那首千呼萬喚的第二首歌「海角七號」卻是一首非常「芭樂」又沒有特別好聽的流行歌曲(個人觀感),甚至這部片最強的「古今對應」的部份,也隨著故事進展竟然愈來愈弱,唯一的有效連結是「友子」這個名字,除此之外幾乎沒有關連,就算有關連也只能從梁文音手中的皮箱自己去猜;而男女主角之間和海角七號無關就算了,最後狀況也交待不清。通常大家會猜,大概是要留「續集」吧(最好是這樣呵)。許多地方交待不清,這是我看著看著覺得很可惜的。
但奇怪的是,覺得可惜歸可惜,我走出來,依然告訴一個還沒看電影的朋友:「海角七號很好看,一定要去看!」
我也很訝異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動。因為,中間那一段已經很驚人了。我看到的是那日本老師離開的路上那一段驚人的配樂與讀詩,那個旋律其實還沒走出電影院就已經因為被其他劇情沖淡而逝去,但,我還記得那個感覺很強烈,而且,我還想再體驗一次!很奇怪!
從沒看過一部片子給我這樣的感覺。
或許你只給「四星」,卻要大家都去看!
我驚然發現,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走出來講不出一句總結的話,卻都說很好看很好看,因為,每個人都看到了他們想看的東西──
我看到那段行船的音樂,這一點由於太巨大,我從沒看過,我走出來後,自己還想進去再看一遍,也因為這點我推薦給所有我認識的人。
有人看到日本女主角友子的堅強,因為這點她們很感動,就像推薦《Eat, Pray, Love》一樣,就這樣在女性友人的圈子傳出去了。
有人喜歡這種年輕樂團的味道,角色們用罵的,用罵來產生笑果,還有宿醉、一夜情、墾丁開唱等劇碼,就連項鍊、馬拉桑酒的置入行銷雖然挺明顯,但蠻妙的,就像影片中的要推廣本地樂團的精神一樣,年輕人不但不以為意,反而還將這些商品當作是某種在地草根象徵來買,這些感動,就透過年輕人的族群傳出去了。
有人喜歡主角之間那些奇怪的繼父與孩子的愛,以及情婦的大膽…這些都是一般八點檔連續劇很少細密的公正刻畫的,所以「白髮族」也覺得非常好看!
全部加在一起,其實是不行的。但當你真的放出了很多有趣的「點」,放給好多種不同的人去感受,讓每一段都真的打中了每個人的心絃,就在每個人周邊的交友圈引爆了連鎖效應了。每個人走出來或許都會覺得,啊,那部份太噁心,啊,那部份有點怪怪,都會感受到某種「不順暢」,但這種不順暢或許也是因為《海角七號》太過重視各種不同的面向,各種都做得太好了,以致於其他人感受怪怪。這部片試著衝入各種人的心靈,所以大家都覺得不完美沒關係,只要曾經在裡面被一次又一次的「電到」。就足夠讓他出來說,真的很棒。有棒。值得去看,沒看過這種的電影!
至於,《海角七號》的「網路行銷」在哪裡?
我慶幸我還沒去看就先寫了文章,寫完文章才以網路的角度來探討這件事情,不致被那巨大的海浪與音樂給亂了判斷。上周這些關於《海角七號》的討論實在很有趣,因為其實正好點出了現在所謂「網路行銷」的問題所在。
大家覺得,這不是「網路行銷」的重點在──網路的「一定要看」的指令,「應該」不是電影公司主動去作的這些宣傳,也不是電影本身所策畫在裡面的網路活動,所以,這不叫行銷。
OK,你說對了。
網路的熱潮出現沒錯,但這些人是自動自發的去看電影,既然「電影好看」,好感動喔,所以,理所當然是靠口耳相傳,用「網路行銷」這幾個字簡直污蔑了這部片子,以為它是故意策動大家去看的?嗯,你也說得沒錯!
但,是不是網路行銷,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。
除非電影公司今天說,它們「拍完電影,就擺出去等著爛!」,不必作任何媒體、實體宣傳,不然,它是不是可以為網路行銷帶來新的想法?不是我們憑感受就看得出來的。
網路行銷,不一定要弄成全民在找蔡依林的東西。不見得要全民都來上載我在159號。有時候,那樣做反而太刻意。網路行銷,不是在電影拍完準備推出時才開始。以《海角七號》來說,它就是在拍攝時就有照顧到所有的人。
網路人試著要提出一些新的賣產品的賣法,但是,大家聽不到。這不是網路行銷,因為大家根本沒聽過「集頭內爆」的網路行銷。大家說「我聽不懂」,其實就是不想聽,因為目前大家所能接受的,就是怎麼把電視的東西移到網路,怎麼把報紙的移到網路,怎麼樣講出那些華麗的用語,還有那些耳熟能詳的案例,因為,那樣才叫「行銷」,但,電視和報紙都有10年以上的時間讓這些穩定,網路卻沒有。網路一招過後,明天又是新的機會,後天又是另一批新的機會,若是繼續用以前的定義來做網路行銷,網路就永遠都做不起來,它就像一攤死水,大家都會講得漂亮,結果成本低,效果更低。歐,不只低,有的網站還以流量等來當作KPI,那流量簡直低得好笑,隨便一個隔壁的小網站都超過你,連流量都沒有,就不必什麼話題行銷,什麼online campaign,什麼東東西西,都沒用。
我還有下一篇要寫,但在寫之前,我也想先建議一個「結論」:
你手上有一部電影,卻不認為《海角七號》的網路事件對你的網路行銷有任何的啟發,沒關係,那就這樣吧。
你手上有一部自以為好看的電影,自以為讓大家看了都會覺得很好看,以為肯定可以靠大家看完之後,就自動自發的說「電影好好看」來作口碑行銷,沒關係,那就這樣吧。
你手上有一個產品,大家都覺得很好用,所以,你覺得,只要發出去,就可以靠大家自動自發的口碑行銷,老闆要看預算你就拿給他看,買了這些廣告就有這些效果,沒關係,那就這樣吧。
剩下的其他人,讓我們繼續研究《海角七號》,拚命的想下一個成功的網路行銷有什麼機會,讓自己的產品就像海角七號一樣爆紅到每一個不可能的角落!